首页 » 职称论文 » 经济 » 正文
民族地区治理与政府绩效审计关系研究
更新日期:2018-08-23     来源:人民论坛   浏览次数:247
核心提示:摘要:政府绩效审计这一重要治理工具能否有效提升民族地区治理绩效,加快实现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亟待探讨。对我国民族地区与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在关系进

摘 要:政府绩效审计这一重要治理工具能否有效提升民族地区治理绩效,加快实现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亟待探讨。对我国民族地区与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在关系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民族地区深刻理解国家治理的目标,更能从深层次顺应国家治理目标的要求,不仅可以有效探寻政府绩效审计在推动和完善民族地区治理中的功能作用,还可以解决民族地区治理的实现路径和民族地区政府治理的效率等问题。
关键词:民族地区治理;政府绩效审计;价值;情感式服务型政府
一、我国民族地区治理的本质特征
我国的民族地区具有面积广阔、民族构成多样、资源丰富、自然条件恶劣、邻国众多、区位重要等特征,其发展与稳定对国家不但具有重要地缘战略意义,而且也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发展、稳定和安全问题。[1]民族地区社会形态、基本价值和公共政策选择以及行为主体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使民族地区治理呈现出多样性。我国国家治理在地方层面表现为地方治理与民族地区治理组成的一种复合结构,它们构成了我国地方治理的非对称结构关系。其中,地方治理居主导地位,民族地区治理处于从属地位。我国的这种由地方治理与民族地区治理构成的非对称结构的地方治理形态,使得它们之间具有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在某些情况下,地方治理的主导地位虽然会受到民族地区治理的挑战,但就总体而言,地方治理依然保持着优势地位,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地方治理,本质上具有权力集中、强者治理、自上而下、非消极约束等治理属性,而民族地区的治理本质上则体现为普救广济、弱者治理、自下而上、改革现状的治理属性。在当今我国地方治理现实中,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治理不仅相互联结、相辅相成,而且彼此交织甚至矛盾冲突,形成了在解决我国地方治理问题上完全不同的见解与主张,由此反映出我国地方治理所具有的双重结构特性。
作者:李 燕 陈 涛 能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