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针灸学
更新日期:2022-05-30     浏览次数:94
核心提示:1.1百会说晋人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三》载: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督脉、足太阳之会,刺入三分,灸三壮。[

1.1 百会说

晋人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三》载:“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督脉、足太阳之会,刺入三分,灸三壮。”[1]明言“三阳五会”乃头顶之百会穴。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亦承此说。但是百会穴当无内外之分,此说忽略了“外”[2]。据颜纯淳统计,百会穴穴名包括三阳五会、三阳、五会之内多达10种,另有巅上、天满、泥丸、鬼门、维会、神阙等另外6种名称,但三阳五会为百会之说仍占主流[3]

张仲妍[4]则从经脉的循行路线出发,认为百会穴属督脉之经穴,督脉“上额交巅”,且足太阳之经“交巅上”,手少阳之正“别上巅”,足少阳之筋“交巅上”,足厥阴之脉“与督脉会于巅。……百会为“五脉”相交之处,故又称百会为“五会”、“维会”、“三阳五会”。

在这种观点下,“三阳五会”和“百会穴”一穴而异名,前者也具有升阳益气、醒脑开窍、祛风利窍、健脑安神等作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