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克思恩格斯家庭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感想
更新日期:2017-08-10     浏览次数:242
核心提示:南华大学张红艳教授出版的专著《马克思恩格斯家庭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阈审视当代家庭伦理思想建设,提升了马克思家庭伦理思想中国化的新境界,是当前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优秀理论成果。

 一、构建家庭伦理新纲常的时代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家庭伦理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政治局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学习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凝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具有永恒的价值追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就要求具备相应的家庭伦理观。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包含了家庭伦理观的要义,而且是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内涵的重要延伸。

(二)反腐倡廉建设要求营造良好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的传统风格,体现着这个家族或家庭的价值理念。当前我们开展的反腐倡廉建设是一次全社会的精神面貌洗礼,反腐败不仅要革除贪污腐化的官僚主义作风,同时也要树立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②]从近几年查出的一些腐败案件中可以看出,但凡家风不正、家规不严的干部家庭大多是贪腐窝案集中爆发的重灾区,容易滋生家族式窝案和家族式腐败。反腐倡廉建设从国家政治层面来说是清除干部队伍中的腐败分子,建立廉洁高效的管理服务机制;从家庭伦理层面而言,就是通过家庭环境的影响,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公民,选拔出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人民公仆。因此,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制度和机制只是客观层面的,掌握和运用权力的人才是主观层面的,只有主客观达到有机统一,方能建立起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

(三)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家庭伦理自信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③]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④]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学术界在触及儒家文化的忠孝、纲常等话语时,总会有一种文化自卑心态,唯恐被打上犬儒主义或封建残余的标签。然而,在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道路上,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纲常思想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如何对待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纲常尤其是“三纲五常”思想,已然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在强调“三纲五常”思想。张岂之先生指出:“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义之邦著称,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其中包括不同历史时期关于伦理道德的理论,以及种种道德规范。这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影响,而且成为史学和文学的主要内容。”[⑤]因此,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不仅要有足够的勇气来正视家庭伦理纲常,而且还要有足够的定力来审视家庭伦理纲常。

二、当代家庭伦理新纲常的理论建树

张红艳教授在梳理马恩家庭伦理思想的形成、内涵、特征及其影响之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伦理新纲常。《马克思恩格斯家庭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指出:律为人纲、德为亲纲、和为家纲,是为新三纲[⑥];天人相合、家国相连、夫妻相和、亲亲相扶、朋友相善,是为新五常[⑦]。当代家庭伦理新纲常的理论建树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彰显人与自我的和谐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家庭条件如何改善,人与自我的和谐永远是一个幸福家庭的重要标志。新三纲提出律为人纲、德为亲纲、和为家纲,归根结底就是强调人与自我的和谐相处。这中间“律”是指“道德自律”,“德”是指“道德准则”,“和”是指“道德审美”。“律为人纲”要求主观上达到内在和谐,即道德的自我约束;“德为亲纲”要求客观上达到外在和谐,即情感的自由舒张;“和为家纲”要求主客观达到内外和谐统一,即家庭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不仅实现外在的和谐圆满,而且家庭内的每一位成员也能够表里如一的维系内在的情感统一。孔子曾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⑧]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就是达到了内外的和谐统一,这里的“从心所欲”就是情感的自由舒张,“而不逾矩”就是道德的自我约束。律为人纲、德为亲纲、和为家纲,这里面既包含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也把自律与他律、道德与情感、家庭与伦理的关系都维系起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简而言之,新三纲从个人到家庭呈金字塔结构:个人以自律为纲,亲情以道德为纲,家庭以和谐为纲。这种既不压抑个性,也不违背道德,更不破坏和谐的新三纲境界是值得我们推崇的。

(二)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既源于先秦庄子的天人合一学说,也得益于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天即自然,天人合一学说既有自然的人化,也有人的自然化,但是,天人感应理论却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新五常的第一常“天人相合”:“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存的理想状态。这是生态文明的集中表现,天人相合是构建和谐家庭伦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具体体现。”[⑨]人类的存在本来是自然的产物,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成为征服并改造自然的主体。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于自然的索取和掠夺已经超出了自然本身的承载能力,当然,人类也遭到了自然的无情报复。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列入家庭伦理新纲常,这是传统的家庭伦理纲常所未曾涉及的。天人相合理论把自然人格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冷漠无情的,而是需要互相理解的。人与自然的家庭伦理关系就存在于人对自然的敬畏中:和谐融洽的人与自然关系能够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的生活品质也会得到提升;矛盾对立的人与自然关系可能会制造一个恶劣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的生命安全都会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以天人相合作为家庭伦理纲常也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最好诠释。

(三)彰显人与国家的和谐

封建王朝的宗法制度是家国同构的源头,但是家天下与家国一体有本质的区别。历史上,一家一族之衰荣与一国一朝之兴替有一定的联系,缙绅之士和士大夫家族从来都没有放弃平天下的责任。不仅如此,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贩夫走卒、村野樵夫也经常参与到国家政治的革故鼎新中来。张红艳教授把家国相连列入家庭伦理新五常之中,既是对中国古代传统的“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⑩]理想的继承,同时也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家庭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现实的构成部分,是意志的现实的精神存在,它们是国家的存在方式。家庭和市民社会使自身成为国家,它们是动力。”[11]家国相连的伦理纲常表明,个人在为家庭幸福美满而奋斗的目标与为国家文明昌盛而奋斗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中间不存在冲突和矛盾,尤其是不存在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现象。爱家与爱国是一体相连的,家的富裕与国的富强也是一体相连的。因此,坚持“家国相连”的伦理价值取向,不仅有助于实现家庭梦和个人梦,而且有利于实现国家梦。[12]

(四)彰显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既体现在个人对社会的适应度上,也体现在社会对个人的包容度上。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不会被社会所排斥,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也不会逼人走上极端。因此,每一个具有个性的正常人都会有自己的“朋友圈”,任何一个具有负面信息的社会群体都要吸收“正能量”。把夫妻相和、亲亲相扶、朋友相善列入家庭伦理新五常,其本质就是为了彰显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社会的联系不是一个虚幻的未知数,其必然是通过血缘、姻缘、地缘、学缘、业缘等多方面的元素混合而成。因此,父母子女、兄弟姊妹、邻里乡党、夫妻之间、师生之间、同事之间,任何一种不稳定因素都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种消极的“负能量”最终都会被整个社会所分解吸收,成为阴影或者毒素残留在社会内部。夫妻相和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减少社会的离婚率,进而减少离异家庭给下一代带来的不利影响;亲亲相扶有利于缓解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至少在亲戚之间不会出现仇富的暴戾之气;朋友相善营造的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让欺骗、狡诈、虚伪等负面信息在社会上没有存在空间。

三、当代家庭伦理新纲常的实践意义


当前,我国正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没有人掉队的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我国农村的社会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污染、道德伦理滑坡、思想信念迷茫。张红艳教授提出来的当代家庭伦理“新三纲”和“新五常”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精准脱贫、生态乡村、乡贤治理三个方面进行展开论述。

(一)为精准脱贫提供内生动力


扶贫的关键在于扶志,精神上的贫困是最可怕的,精准脱贫的内生动力来自贫困户的自觉意识。把“要我脱贫”转化为“我要脱贫”,由内而外地生发出一种精神源动力。构建社会主义新三纲伦理,首先要求树立正确的发家致富理念。有些贫困户家中并不缺乏劳动力,而是在思想上存在惰性,他们不是把精力集中在通过劳动来改善生活品质,而是在家里坐等着国家的低保政策兜底,更有甚者,把有限的资金都花在农村地下六合彩赌博上,妄图一夜暴富。律为人纲、德为亲纲、和为家纲就是要培养贫困家庭户的自主、自觉意识,在坚守道德自律的原则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既不等靠要,也不好高骛远,而是脚踏实地致富奔小康。

   精准脱贫的内生动力还在于培养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的自信心。一直以来,有相当一部分困难群众对于当前的精准扶贫政策心存疑虑。一方面,他们觉得扶贫政策可能只是走过场,政府不会真心实意帮他解决贫困问题;另一方面,他们担心一旦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以后就难以享受到国家对贫困户的优惠政策。把家国相连的信念根植于家庭伦理纲常之中,就是要树立人民群众对国家的信心,同时也树立起群众对自己的信心。“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满足贫困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需求,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庄严承诺。”[13]家国相连的伦理纲常使得贫困户与地方政府之间形成一种多方参与机制,既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也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扶贫引领作用。

    (二)为生态乡村提供行动指南

生态乡村是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来构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4]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人类对于大自然不能只讲索取不讲回报。把天人相合列入家庭伦理新纲常,为当前的生态乡村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过去那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发展思路需要得到调整。构建“天人相合”的家庭伦理纲常,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家庭教育当中,通过代代相传,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生活习惯,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

近年来,广西的生态乡村建设卓有成效,把生态文明建设细化落实到基层工作当中,提出了“清洁乡村”、“美丽乡村”、“宜居乡村”等理念。在具体行动方案上,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农村各家各户的厨房、厕所、猪圈都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改造,使村民生活区实现人畜分离,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生态乡村建设不仅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广西的绿水青山带动了整个地区的旅游文化、养生文化、休闲文化、农家乐文化,这也印证了张红艳教授提出的“天人相合”家庭伦理纲常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①]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②]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③] 刘奇葆: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文脉,《求是》,2017年第8期。

[④]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⑤]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73页。

[⑥] 张红艳:马克思恩格斯家庭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19页。

[⑦] 张红艳:马克思恩格斯家庭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23页。

[⑧] 朱熹:四书集注,论语·为政第二,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⑨]张红艳:马克思恩格斯家庭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23页。

[⑩]朱熹:四书集注,大学章句,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2002年版,第11页。

[12]张红艳:马克思恩格斯家庭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25页。

[13] 刘永富:不忘初心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求是杂志,2017年第11期。

[14] 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

2022-03-16• 国家伦理是比家庭伦理具有高层面的正义性
一、为什么要用柏拉图的正义观解读其一,柏拉图的正义观对现有维度解读的终极标准具有较大涵盖性。现有的关于《安提戈涅》中安提戈涅与克瑞翁的冲突分...
2018-01-30• 巴金“女性主义”家庭伦理文化探究
欢迎投稿《南方文坛》...
2013-11-11• 阿尔比戏剧主题研究之一:家庭伦理扭曲主题
阿尔比戏剧主题研究之一:家庭伦理扭曲主题阿尔比作为美国反叛传统戏剧、反叛百老汇商业戏剧的旗帜,多年来以反戏剧(反情节、反...
2013-11-01• 阿尔比戏剧主题研究之一:家庭伦理扭曲主题研究
阿尔比戏剧主题研究之一:家庭伦理扭曲主题研究阿尔比作为美国反叛传统戏剧、反叛百老汇商业戏剧的旗帜,多年来以反戏剧(反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