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代文献对支气管哮喘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溯源
更新日期:2017-12-31     来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浏览次数:146
核心提示:欢迎投稿《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哮喘是一种由于感受外邪,或饮食情志等失调,触动内伏于肺的痰饮,痰气
阻塞使肺气不得宣降,以突然出现呼吸喘促,喉间哮鸣有声为主要表现的肺系发
作性疾病[1]。古代中医有哮病和喘病两类,现代中医把哮和喘并为哮喘。哮证,是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由于哮必兼喘,因此哮喘病又称为“哮喘”或哮吼或齁喘。许多医家都从病名、病因病机等多方面对哮喘进行探索,并逐步完善对其认识。
病名渊源
《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都有关于哮病症状、病因病机的记载。如《素问·
阴阳别论》云:“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
喘鸣”。《灵枢·本神》云:“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素问·太阴阳论》有:“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则入府,阴受之则入五脏。入
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其中“喘喝”、“喘鸣”、“上气”、“喘呼”即
指哮喘。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曰:“咳而上气,
吼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仁斋直指方》说:“惟夫邪气伏藏,凝涎浮
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促急。”“上气”即指喘息不能平卧,生动
形象地描述了哮喘发作时的典型临床特征。 此后还有呷嗽、哮吼、齁喘等病名。
南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中记载:“凡有喘与哮者,为按肺俞,无不酸疼,
皆为谬刺肺俞,令灸而愈。”“因此与人治哮喘,只谬肺俞,不谬他穴”此时,
哮喘作为独立病名首次出现在医籍中。元·朱丹溪首先提出哮喘病名,在《丹溪
心法》一书中作为专篇论述。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哮证”病名,
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沿用至今。
病因病机
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
诱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2]。正如李用粹《证治汇
补·哮病》所言:“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1.风邪外袭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于冬春季节发病,且多感受风邪的先
兆。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曰:“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3]肺为华盖,位置最高,又属娇脏,最易感受风邪。人体一旦感受风邪侵袭,不能及时表散,邪气内蕴于肺,肺气壅遏不畅,气不布津,聚液生痰,痰阻气道,痰气相搏,肺气上逆发为哮喘,因此“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 “犯贼风虚邪者,……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二·治上气喉中作水鸡声诸方》云:“肺主于气,若脏腑不和,肺气虚弱,风冷之气所乘……故令喉中作水鸡声也”。肺气虚弱,外感六淫之邪侵袭肺脏,致肺脏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肺部气机逆乱,气机不利,气道壅阻,肺气下降之势受阻,故上逆发为哮病。《 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六·治咳嗽吼中作呀呷声诸方》记载:“夫气者肺之所主,若肺虚为风冷所搏,则经络痞塞,气道不利,嗽而作声也……故呀呷有声也”。肺主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肺气虚弱则易感受外邪,尤其是外感冷风之邪,则会引起肺络阻塞,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气留胸中,气道不利,是故上气喘息。《辨证录》云:“人有偶感风寒,一时动喘,气急抬肩,吐痰如涌,喉中作水鸡声,此外感非内伤也”;《素问·风论》曰:“风者,善行而数变。”的特点与哮喘的临床症状“反复发作,时发时止……止时又如常人”的临床表现相符。“风盛挛急”风痰相搏,内阻于肺与气道,气机不畅,喉中哮鸣气促,是哮喘肺气壅塞上逆的重要的病理过程。因此,风盛是哮喘的根本原因[4-5]。
2.痰邪内伏
痰邪阻滞肺系导致哮喘的发生,是历代医家的共识。朱丹溪说:“哮喘专主于痰。”“百病皆由痰做祟”,“怪病从痰论治”等学说也明确提出痰能致病[6]。张仲景在《痰饮病脉证并治》中说:“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必有伏饮”,此理论堪称为后世“痰饮伏肺”为哮喘夙根的渊源[7]。《病因脉治·哮病》亦指出:“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表,则哮喘之症作矣。”“水饮停积,结聚为痰,人皆有之,少者不能为害,若多则成病”。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谓:“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因此痰浊是哮喘发病的重要的病理因素。《诸病原候论·呷嗽候》记载:“呷嗽者,犹是咳嗽也。其胸膈痰饮多者,嗽则气动于痰……则应加消痰破饮之物,以此为异而。”“肺病令人上气。兼胸膈痰满,气机壅滞,喘息不调,致咽喉有声如水鸡之鸣也。”[8]肺病痰气交阻,气机不利,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喉中有哮鸣声。《金匮翼·喘统论.喘》云:“喘者,积痰在肺,遇冷即发,喘鸣迫塞……宜越婢汤主之。”“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痰邪阻肺,咳逆上气,但坐不得眠,因此痰喘日久易致哮喘[9]。王肯堂《证治准绳·哮》认为“与喘相类,但不似喘开口出气之多……以胸中多痰,结于喉间,与气相搏,随其呼吸呀呷于喉中作声。”外邪引动“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相互搏结,阻滞气道,气道狭窄,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类证治裁·痰饮》指出:“痰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在肺为咳……变幻百端”。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膈上病痰,满喘咳吐”。《黄帝内经》记载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明确指出了脾虚生痰,痰留肺中,阻塞气道,诱导哮喘发病。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故《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藏,主津液”, “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肾主水,肾气不足则摄纳失常,水液上犯为痰,客于肺发为哮。《素问·藏器法时论》:“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肾阳亏虚不能纳气、治水故而哮喘发病。
3.火邪为患
阴虚阳盛,热蒸液聚,痰热胶固,亦可导致哮喘的发生。《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火太过,炎暑流行,全肺受邪,民病虐,少气喘咳[10]。”张景岳也提出“火盛伤金为喘”。火邪犯肺,煎灼津液,肺失清肃,结聚成痰,阻塞气道,痰气相搏,肺脏宣肃失发为哮喘。冯兆张在《冯氏锦囊秘录》中提出:“喘急者,气为火所郁,而积痰在肺胃也……皆能积热于上,而为喘咳”,明确肯定了哮喘与火热之邪的关系。“温为阳邪,火必克金,故先犯肺”,风热毒邪传于气分,煎灼肺津,炼液成痰,阻滞气道,致使肺气宣发肃降失职。《素问·刺热》篇谓:“肺热病者,先淅然厥,恶风寒,舍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阳明则热,喘粗为之俯仰”。《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脏腑郁热化火而上冲,冲逆于肺,肺管不利,发为哮病。《医宗金鉴》云:“气促胸满不能息而喘者,实邪也;而更痰稠变硬者,热邪也。”《类证治裁·哮症论治》曰:“症由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初失表散,邪留肺络,宿根积久……胶痰与阳气并于膈中,不得泄越,热壅气逆,故声粗为哮。”清代叶桂云:“更有阴虚痨证,龙相之火上炎灼肺,以致痰饮者”,阴虚火旺,虚火灼肺,水不润金,使肺失清肃,不能布津而为痰为饮,壅阻气道导致哮喘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