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时间的动员方案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布规律分析
更新日期:2018-01-08     来源:中国输血杂志   浏览次数:142
核心提示:欢迎投稿《中国输血杂志》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 PBSCT)是指通过血细胞单采技术从供者体内获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来进行的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先天免疫缺陷性疾病、难治性自体免疫性疾病和化疗敏感肿瘤的有效方法[1]。目前国内对供者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影响因素的研究报道多倾向于年龄、性别、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剂量等,没有分析动员方案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布规律的关系这方面的文献报道,本文通过分析固定时间的动员方案与干细胞在外周血的分布规律,来制定干细胞采集最佳时机的临床路径,现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 对象:2013-2014年异体PBSC移植6例,男3例,女3例,年龄25-55岁,中位数为40岁,梅毒、艾滋、乙肝、丙肝等检测均正常,无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1.2 主要仪器: Baxter CS-3000plus(Baxter,美国),SysmexXE-2100型血细胞分析仪,流式细胞仪(BD FACSCalibur,美国)
1.3 PBSC(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造血干细胞)动员方案:于单采前5天开始给供者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CSF) 10 μg / (kg·d),q12h,目前我院采用8:00、20:00(固定时间)各一次。
1.4监测动员后第四天的血象:于动员后第四天采集供者多个时间点(8:00,9:00,10:00,12:00,15:00,18:00)的外周血,监测其血常规以及CD34+细胞。取不同时间点的MNC与CD34+细胞数据绘制分布规律图。
1.5 PBSC产品采集:动员第5天利用CS-3000血细胞分离机采集PBSC,循环血量10000-15000 mL(中位数为12500),流速为30~ 60 mL / min,以ACD 液为抗凝剂,取采集物少量稀释后计算MNC和CD34+细胞,以及供者产品的细胞总量。
2.结果
2.1根据监测供者动员后第四天多个时间点的WBC,外周血MNC,CD34+细胞比例等数据来绘制曲线,见图1、2、3。       

图1:WBC的分布规律 图2:外周血MNC的分布规律

图3:CD34+比例分布规律
备注:每例异体造血干细胞8:00,9:00,10:00,12:00,15:00,18:00的WBC,PBMC,CD34+细胞率
2.2根据动员第5天采集供者干细胞的数据绘表如下:
表一 6名供者干细胞采集的最终产品
供者 1 2 3 4 5 6
产品MNC计数(108/Kg) 6.95 5.7 4.4 7.07 7.16 8.05
产品CD34+计数(107/Kg) 3.058 5.02 2.46 3.39 2.30 2.74

3. 讨论
3.1 动员后PBSC增长的高峰期通常在第4 ~ 6 天,在这期间采集干细胞产品就能获得移植所需要的MNC和CD34+细胞,且在第五天分离干细胞可以获得最多的干细胞,最少的量T细胞[5],因此本课题均选择在第四天监测供者外周血的血象(即获得WBC、MNC、CD34+细胞的分布规律),第五天采集供者干细胞产品。
3.2 由于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对PBSC在外周血的变化影响不一致,使其相关的指标外周血MNC,CD34+细胞的变化程度不一,但其变化趋势有一定的规律。本研究采用固定时间的动员方案rhG-CSF 10 μg / (kg·d),q12h ,并观察动员后第四天的WBC,外周血MNC,CD34+细胞比例分布规律图。从图1与图2可看出WBC、外周血MNC数量随着注射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图3可见CD34+细胞比例在8:00注射rhG-CSF1小时开始升高, 4小时达到最高峰,5小时后呈下降趋势,7时间后降至低水平,此时供者的WBC与MNC仍呈上升趋势。根据图3中CD34+分布规律,本课题的采集时机囊括CD34+高峰区域及次高峰区域的时间段,即在注射rhG-CSF的第2小时开始采集,至第6小时结束,历时4小时,分析表一供者干细胞采集的最终产品量,均能一次性获得产品MNC>4×108/kg、产品CD34+、产品CD34+>2×107/kg的量,可以满足临床干细胞移植所需。由此可得,当健康供者注射rhG-CSF的时间是固定时,其外周血干细胞的分布具有可预测的规律,可通过分析固定时间的动员方案与干细胞分布规律的关系,来制定干细胞采集最佳时机的临床路径。
3.3 临床上往往通过观察供者外周血MNC或者CD34+细胞数量,来指导供者的采集次数与所需循环血量。叶书来等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37名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效果的分析》中所用动员方案为10 μg / (kg·d),qd,结果显示产品MNC与采前供者外周血MNC呈正相关, 产品CD34+细胞数与采前供者外周血MNC呈正相关,提示采集干细胞产品前外周血中相对高的MNC可使产品获得较多MNC及CD34+细胞[2]。随着外周血干细胞的CD34阳性/阴性选择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发现:该技术可以明显减少干细胞植入时移植物所含的T细胞的数量,从而降低了同种异基因移植后GVHD的发生[3]。且CD34+是干/祖细胞的特异性抗原,实验室对CD34+细胞的测定时间短,特异性高,标准较易统一,随着流式细胞计数CD34+细胞的广泛应用,CD34+细胞数已被多数移植中心作为采集PBSC的质量指标[4]。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采用的rhG-CSF 10 μg / (kg·d),q12h的动员方案,所获得的WBC、外周血MNC的分布规律图符合叶书来等的报道,从图1、2、3可见,自动员方案开始实行后,WBC与外周血MNC总体呈上升的趋势,而CD34+细胞则在8:00注射rhG-CSF1小时开始升高, 4小时达到最高峰,5小时后呈下降趋势,据此可知,在指导选择干细胞最佳采集时机方面,观察CD34+细胞比例的分布规律较外周血MNC更具有优势。
3.4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有效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一种方法,而有效的干细胞动员方案是影响移植效果的关键因素。国内相关文献的报道,均未发现性别、年龄,动员所用药物的种类对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有明显的影响[6]。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知rhG-CSF 的用量越大,干细胞收获越多,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随之增加,研究表明用小剂量的rhG-CSF 是动员健康供者的理想方案,白细胞计数和单个核细胞随动员时间的延长,计数明显增加[7]。本课题所选择的供者年龄范围广,性别不同,供者所用药物剂量各异等因素均不会对动员后干细胞的分布规律有明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