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
更新日期:2018-01-28     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浏览次数:153
核心提示:欢迎投稿《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一、解放前的太原私营工商业概括
太原,古称晋阳,简称并,是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运输枢纽,是华北地区重工业基地城市之一。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解放前全市私营工商业仅剩1057户,其中工业295户,商业762户[ 以上数字统计均来自中共太原市委统战部、中共太原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太原党史资料专辑《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92年,第27页。],而且大都不景气,有的则处于半停产状态。解放前的太原私营工商业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规模小,资金少,力量弱,基础差。
二、太原市私营工商业改造的三个阶段
从1949年4月太原解放到1956年6月,太原市的私营工商业在中共太原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恢复和调整时期。即从1949年4月到1952年底为扶植、帮助和改组私营工商业克服困难、复工复业,即私营工商业的恢复发展时期。在此期间,私营工业发展到了658户,私营商业发展到了4637户[同上,第30页。],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好势头。
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即从1953年初到1955年,在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不断加强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宣传、教育和团结等项工作,通过委托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方式建立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第三阶段是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1956年1月19日,太原市委召开资本主义工商合营大会,宣布全市19私营工业和62私营商业,批准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连同之前批准的,太原全市20个工业行业的343户和65个商业行业的8465户,总计8808户私营工商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同上,第74页。]
三、建国初期的太原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与发展
(一)宣传动员
太原解放前,私营工商业大都萧条冷落,超不保夕。解放后,为加快经济建设,安定人民生活,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四面八方”的经济政策,号召私营工商业复工复业,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举措:①解放当天,太原前线司令部发布声明,宣布保护太原人民生命财产,保护民族工商业,没收官僚资本,确保城市治安等“约法八章”。指出:“凡属私人经营之工厂、商店、银行、仓库等,一律保护,不受侵犯。望各业员工照常生产,各行商店照常营业。”[ 中共山西省委统战部、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山西卷)》,1992年,第465页。]②1949年5月1日,太原市委、市政府分别发布告职工书,号召全体职工积极复工,发展生产,建设新太原。③5月13—15,市长裴丽生亲自主持工商界座谈大会。在恢复时期,由于党和政府贯彻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私营工商业逐步摆脱了解放时的停业瘫痪状态而活跃起来。1949年底,太原私营工业已发展到462户,从业人员达到5077人,资本额达到179.6亿元(旧币)。[同1,第49页。]
(二)全面调整工商业,发展生产
从1950年4月起,私营工商业中陆续发生停歇业和工人失业等现象。据统计,太原私营商业新开业者27户,而办理歇业者即达154户,商业总户数较1月份下降了7.2%,较2月份下降了8.3%,私营工业也在资金、原料、市场等方面遇到困难。[同1,第51页。]太原市委根据党中央指示精神,对私营工商业做出了合理的调整,主要是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
第一,树立正确对待发展私营工商业的观点,纠正盲目排外的错误思想。
第二,在太原市成立私营工商业指导委员会,在公私及劳资关系中就有关价格政策、订货、贷款、税收、失业人数救济等问题进行调整试点工作。
第三,贯彻“统筹兼顾”原则,进一步调整公私关系。①国营零售公司由经营百货变为只经营五大商品,机关停止经营商业,给私商让出部分市场。②适当调整批发与零售的价格差额。布差为6.3—7.3%,面粉差为5.3%,石油差为8.3%,食盐差为9.3%,煤差为7.3%,百货差为5.8—7.5%。[同2,第477页。]③增加对私营企业贷款,并实行抵押贷款。④对不同行业适当放宽行政管理尺度。⑤建立劳资协议制度。⑥指导私营棉织业和铁炉业实行联营,实行订货加工。
(三)“三反”、“五反”运动
经过两年多时间,我市私营工商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经济实力有了一定的增长,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获得了相当的地位。然而出于资产阶级的贪欲心理,他们仍然存在一些不法行为,严重威胁到国家的财政安全。据太原市工商联统计,私营工商业中,42个行业的4388户,行贿户数达2576户,占58%,行贿款达28万多元,而私人资本家偷漏税收达100万元以上。资产阶级的进攻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市税务局初步统计,干部贪污、受贿总额达2亿元,而私人资本家偷漏税的税款则在100亿元以上。
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保护国家财产,从1951年12月开始,太原市委遵照上级指示精神,在全市机关、厂矿、工商业界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这场运动历时半年之久,取得了重大成果,全市5559户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极大的教育和震动,对促使他们进一步爱国守法、端正经营思想和经营作风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四、有计划、有步骤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从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到1956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党对私营工商业的方针政策也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做出了及时调整,由利用、限制私人资本主义明确为利用、限制和改造。这样,太原市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任务也拉开战幕。
(一)深入宣传,加强领导
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私人资本主义改造,1953年12月,中共太原市委向中共山西省委做出了“关于对太原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的方案”的报告,对太原市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1954年2月,中共太原市委召开第187次常委会议,通过了太原市私营大型工业公私合营计划大纲。10月,市委统战部作出了“太原市十人以上资本主义工业三年内纳入公私合营计划大纲”。通过学习讨论,全市商界代表消除了思想顾虑,如怕“没收资金,迟早归公”、“合营不自由”、“担心上不了社会主义船,吊在半山腰不好受”等,纷纷走上改造的道路,欢迎改造。
(二)对私营工业的改造
在社会主义改造初期,太原市对私营工业的改造形式主要是采取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政府从原料、产品、品种、数量、质量、销路以及盈余等方面加以控制和指导,以逐步割断资本主义工商业之间的联系。继我市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顺德成造胰厂公私合营以后,1954年有中元玻璃厂、五五铁工厂、大中机器厂等28家私营工厂相继公私合营,分别组成8个公私合营企业。到1955年,又有联进电器厂、大华汽车修理厂、华泰厚缝纫厂、裕合砖厂等48个私营工业户改组成10个公私合营企业。截止1955年底,全市公私合营的私营企业户已达77户。[同1,第35页。]


图2 公私合营太原顺德成造胰厂胸牌

(注:该厂于1953年3月1实行改造,成为太原市第一个实行公私合营的企业。)
(三)对私营商业的改造
太原市委、市政府对私营商业的改造工作是从逐行逐业,逐步解决开始的。首先,抓了商业战线上批发这个关键环节。贯彻执行了国营批发排挤代替私营批发的方针,组织私营工业为国家加工,由政府与私营商业签订供销合同,割断私营商业与私营工业的直接联系,使国营商业逐步占领批发阵地,降低私营商业批发的比重。1952年太原市私营批发额占全市批发额的18.8%,到1955年底,私营批发总额仅占全市批发额的3.4%。其次,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形式的改造。在由初级改造形式过渡为高级改造形式中,太原市的私营商业有的被国营商业吸收,转为国营经销店;有的转为“三定(定股、定息、定工资)合营企业;有的成为公私合营代购、代销经销店;也有的批准合营仍暂自营。由于改造的形式不拘一格,改造工作切合实际,使广大私营商业户消除了思想顾虑,认清了大好形势,选择了改造的道路。
五、太原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一)实行公私合营是大趋所势
太原市近几年的对资的改造工作赢得了明显成效。在工业方面,到1955年底,太原已有53户私营工业经过并厂从组成17个合营企业,占私营工业总户数的31.93%。在商业方面,私营批发商已基本被国营商业所代替,国营合作社营批发业务已占全市批发营业总额的93%。国家全部或大部分掌握货源的14个主要行业中的私营零售商,改变为经销、代销、代购、批购零销等各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共712户,占私营零商总户数的37.03%。[ 同1,第215—216页。]此外,在历次改造运动的影响下,资产阶级的思想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认为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只能跟上走。如百货业许新说:“人家(指动员他的委员)懂得政策,咱跟上人家走就对啦,没有错。”另一百货业主对动员他的委员说:“你们都并了,丢下我怎么办?只好也跟上走。”[ 《太原市目前资本家的思想动态综合报告》,1955年12月,太原市档案馆,档案号16—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