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高校图书馆员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
更新日期:2018-01-31     来源:兰台世界   浏览次数:209
核心提示:欢迎投稿《兰台世界》

当前,高校图书馆正处在数字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转型期,泛在知识环境、Web2.0、网格技术、云计算等概念的兴起使其受到了新的挑战。迫于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图书馆工作模式也发生着转变,馆员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承受的各种压力与日俱增,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健康的情绪和不稳定的行为势必对图书馆的发展产生许多负面影响,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心理健康问题,理应引起图书馆界、高校管理者和馆员们的高度重视。
1 高校图书馆员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1.1 焦虑情绪严重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员工,不仅要面对个体差异越来越大的用户群体的日益增长要求和期望,还要面对职业技能的不断更新带来的挑战。因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全校师生,在知识密集,人才济济的高校,要求馆员必须是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至少要精通一门外语,熟练操作计算机,善于知识管理和组织。高强度、高效率是现代图书馆的主要特征。这种高标准、高要求与现实的差距,使馆员产生难以承受的思想压力,应激反应往往表现为不安和焦虑情绪,对自己失去信心,自我评价降低。在生活中表现为悲观、厌世,情绪低落,易怒,情绪控制力差。在工作中,表现为工作热情不高,工作效率低下,缺乏主观能动性。
1.2 人际关系紧张
图书馆属于相对封闭的群体,与社会接触时间少。在日常工作中,大多数员工负责相对独立的部门,重复着相对单调琐碎的工作,员工之间交流时间少,因此一些员工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使他们经常感到压抑,情绪低落,有较强的封闭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孤僻心理、猜疑心理等,人际关系淡薄,影响到工作和生活[1]。
1.3 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各种工作中普遍存在的职场顽疾。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和Jackson 将其定义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 [2]。高校图书馆员因不能及时有效地缓解工作中的压力和妥善处理工作中的挫折,进而呈现出一种身心俱疲的状况。图书馆员的工作具有特殊性。一是单调、繁杂、琐碎。他们主要从事事务性工作,图书的编目、分拣、上架、整架、办理借阅手续以及解答读者询问、帮读者找书之类,看似微小琐碎,其实当一个班忙下来,也很繁重,需要高强度的体力付出。这样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极易引起心理疲劳,情绪低落,从而形成职业倦怠心理,使之对自己的职业失去信心,对工作失去兴趣,拖沓应付,消极怠工[3]。
1.4 心理障碍高发
作为现代教育核心和枢纽的高校,在经历社会变迁的同时,伴随着入世后过渡期的到来,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伴随着教育发展战略的转型,高校图书馆自身也正在酝酿着深刻的变革。早已超越地区、国家和部门的高校图书馆同业竞争,自上而下,从外而内,对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心理承受能力几乎每天都可能越过“蓝线”,不得不经受新的“压力测试”,正如一则在高校图书馆界广为流传的短信所表述的那样,“人生四大磨练:高等院校上上班,图书馆里磨磨性,阅览室内坐坐凳,流通书库转转圈。”可以说,当前在高校图书馆界出现大面积心理障碍群体,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转型期不得不为改革开放所支付的“成本”,是相当一部分高校图书馆馆员不得不经历的“阵痛”。
1.5 归属感迷失
转型期高校图书馆馆员随时面临着新旧思想的冲突,原有的传统图书馆文化在削弱或流失,传统的工作方式、服务方法也已不适应形势,而现代图书馆文化体系的建立又需要一个过程,“图书馆文化真空”使得人们在心理上出现一定的困惑感、迷茫感,在严重的情况下则会引发心理问题。正如一位服装店老板所言:那些不在意时尚的流行,一本正经地穿着穿了许多年的西装,看上去比较谨小慎微的人,往往是在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馆员。出于职业的特性和工作压力,表现出他们内心的拘谨和对工作压力的默认以及对传统的怀旧心理。同时,随着社会流动频率的加大,以及生活环境变化程度的加大,形成了人们生活习惯的巨大反差性,使人们丧失了基本的熟悉性,增加了更多的陌生性,从而一时难以找到归属感,出现孤独感、无助感和失落感等心理问题[4]。
2 高校图书馆员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何谓心理健康呢?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释,没有绝对的判断标准,一般可以理解为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发展与变化的需要[5]。给图书馆员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的因素有很多,这些不利因素都会降低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2.1 高校图书馆呈现边缘化
2012年4月6日,《人民日报》文教周刊版推出“关注大学图书馆”为主题的系列报道,阐述了大学图书馆令人堪忧的现状。图书馆应如何面对严峻的挑战,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对大学图书馆的关注和思考。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大学图书馆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边缘化。有学者指出,大学图书馆正逐渐失去其以往的知识中心、学习中心的地位而日渐陷入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境地[6]。
馆员的职业价值严重边缘化。首先,学校对高校图书馆的认知存在误区,图书馆在高校中属于辅助性地位,有时还不如后勤部门受重视。其次,图书馆的非专业化,图书馆员整体素质偏低,使得读者不认为图书馆员在专业上或者需求上能够满足他们。大多读者认为图书馆员所做的就是办理传统的书籍借阅以及书刊的采集、编目、归类、上架等等这些繁杂的、重复性的劳动。第三,工作中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界线不清,人力资源建设缺乏科学性,专业知识结构不被体现,导致其整体专业素质被外界看低。这种不被认可的职业价值使得图书馆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从而进一步严重影响着馆员的职业心理[7]。
随着现代技术进步,人们通过搜索引擎和网络数据库获取信息方式更为快捷,从而普遍认为:图书馆员的作用已经日趋边缘化和变得不再重要。这些怀疑与误解使得图书馆员对未来的职业前途感到迷惘,内心充满不安和焦虑,甚至开始怀疑当初选择这一职业的动机。
2.2 人才队伍引进与培养机制不健全
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多数高校图书馆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缺乏自主权,而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又不太规范,人事部门往往不太考虑图书馆的长期发展。相对来讲,图书馆在聘任及用人上较学校其他部门宽松得多,甚至把不适合的人硬塞给图书馆,造成图书馆人员结构存在“三多”,即教育家属多、安置转岗人员多、需要继续教育的人多,高校大学毕业生即使到图书馆工作,也往往把图书馆作为自身发展的“跳板”,优秀人员出多进少,工作常常被认为不具有挑战性,馆员个人价值实现的机会不大。
同时,大部分图书馆缺乏明确可行的人力资源战略以及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从整体上看,图书馆工作人员社会地位普遍较低、经济收入不高、工作辛苦繁重,与校内其他部门相比,是处于二线的辅助单位。在高校现行人力资本经营中,常常忽视图书馆馆员的个人价值,忽视了作为服务主体的“人”的存在,馆员获得再培训的机会很少,从而使个人价值再生的希望近乎渺茫。这使得馆员在服务工作中无法获得事业的成就感,也没有事业的归属感,工作无法满足他们对事业的追求,仅仅沦为“养家糊口”的手段。

2023-05-18• 高校图书馆员数据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高校图书馆员数据素养提升策略研究》为作者:张学梅最新的研究成果,本论文的主要观点为。现欲投《科学咨询(科技管理)》,不知是否符合录用要求,...
2022-06-23• 馆员在职业修养和专业能力
2.1 观念陈旧 由于传统观念和体制的影响,图书馆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总被人认为只是简单的给 读者借书还书、报刊阅览管理,没有什么技术性,人人都...
2022-06-20• 维护网络数字安全
1.1 数字素养内涵数字素养(digitalliteracy)从字面上可理解为数字时代人们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到目前为止,数字素养还未出现公认的权威定义,因此...
2022-06-17• 服务于师生的发展与师生价值的实现
2 赋能与图书馆空间改造为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而产生的赋能新概念,广泛被经济、公共服务、文化教育、政治等领域应用[2]。其内涵上大...
2022-06-16• 用户满意度调查与用户需求调查
2.2.1注重宣传推广,也注重用户的互动参与在调研的39所高校图书馆中,有一半的图书馆对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进行了宣传营销,足以看出,我国高校图书馆...
2022-06-08• 网络智能化的快速发展
1.1国内外研究成果图书馆自助服务在国内外的研究中都有一定的实践成果。20世纪90年代,国外一些学者对图书馆界的操作性和实践性进行了研究。他们最早...
2022-04-21• 针对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的知识服务框架
1研究背景和意义通过文献调研得知,国内外学者针对学科服务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并且随着学科馆员和学科馆藏制度的建立,学科服务意识也有了充分...
2022-03-21• 游戏之间的融合方式
2.剧本杀在国内的现状综述通过一部剧,了解革命先辈,了解一段历史,了解一个故事,这种更契合年轻人口味的形式在当下被称为剧本杀。剧本杀(LARP:Li...
2022-03-06• 短视频传播效果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
1相关回顾传播效果是指用户由于受到传播行为的影响,从而导致自身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4]。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网络视频平台的传播...
2022-03-05• 委托人提供具有创新性和具体性的检索服务
1.3专利查新专利查新是指对于已经申请相关专利但是还未授权,或者还未申请或申报的技术或项目,依据委托人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为委托人提供具有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