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技术原位修复受污染河水的效果
更新日期:2020-11-30     来源:环境科学与技术   作者:周小颖  浏览次数:128
核心提示:生物接触氧化法[1-3]是一种介于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滤池之间的生物膜法工艺,以附着在载体上的生物膜为主。该工艺因具有高效节能、占地面积小、耐冲击负

生物接触氧化法[1-3]是一种介于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滤池之间的生物膜法工艺,以附着在载体上的生物膜为主。该工艺因具有高效节能、占地面积小、耐冲击负荷、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污水处理系统。19世纪末,生物接触氧化法开始在德国应用,随着合成塑料工业的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内开始应用于废水处理,近年来国内外主要应用于河道水的原位净化。

本案例以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为核心技术原位修复[1-3]微污染河流,工艺主体包括砾间接触[4-5](砾石、碎石、火山岩组合填料)、碳素纤维生态水草、水生植物、生态过滤坝。

本修复工程建设在该河道的其中一条支流上,污染源主要有周边散排的生活污水、养殖废水及稻田退水,水中的有机物、氮、磷严重超标。7-9月该支流平均水量约1200m3/d,河道平均宽度4.5m,有效水深约0.5m,工程处理流经该河道的所有污水。工程在7月初施工完成,河道水平均温度为30.0℃。

由于占地空间有限,工程充分利用现有河床,在支流汇入口上游400m范围内建设工程内容,从上游往下游依次为消能沉砂区、主反应区、出水展示区,消能沉砂区由起始端布设的生态石笼及其上游30m河床组成,主反应区由250m砾石填料段、100m碳素纤维生态水草段及生态过滤坝组成,出水展示区由末端汇入口处20m水生植物区组成。为保证河道行洪,减少内源污染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在工程实施前对河道底泥及垃圾进行清理,平均清理深度为0.3m。具体工艺布局详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