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性别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更新日期:2018-05-04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   浏览次数:172
核心提示:3鹦鹉性别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利用性染色体连锁基因探针或PCR扩增技术鉴别鸟类性别的新方法,其中大部分分子生物

3 鹦鹉性别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利用性染色体连锁基因探针或PCR扩增技术鉴别鸟类性别的新方法,其中大部分分子生物学性别鉴定方法是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为基础的。既然染色体的本质是DNA,那么DNA就成为进行鹦鹉性别鉴定可靠的物质基础。采用羽毛进行DNA的分析可以在非常早的时期且无任何伤害的情况下对鹦鹉的性别进行鉴定。血液和羽毛可用作提取DNA的来源。采用羽毛提取DNA进行性别鉴定,称之为组织性别鉴定法。从新拔的羽毛中可以收集足够量的有效组织细胞进行分析。DNA仅存在于羽毛的轴端,因此,分离DNA存在一些难度。羽毛生长的时候,在羽毛的外表面附着衰老的皮肤细胞,羽轴里面附着一些衰老的血液细胞。通常情况下,3~5根新拔的腹羽可以提供足够的样本细胞。此外,羽毛还可以在分析处理之前冷冻保存;通过羽毛进行DNA的提取可以降低鸟类应激反应,避免过度失血。Canon等根据核DNA含量的不同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识别了3种鹦鹉的性别:亚马逊鹦鹉、虎皮鹦鹉和鸡尾鹦鹉。94.4%的亚马逊鹦鹉,100%的虎皮鹦鹉,51.3%的鸡尾鹦鹉性别被准确鉴别出来,Canon分析认为产生这样的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DNA样品曾在4℃的情况下保存了48-72h,引起DNA含量发生了变化。[6]
3.1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NPD)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引物扩增获得的DNA片段可用来性别鉴定。如果选择的随机扩增引物位于W染色体上,扩增产物只能在雌性鹦鹉中获得,这个位点即成为雌鸟特异标记。[8]但是,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本身具有一些缺点,包括扩增条件的敏感性导致重复性差,低效率扩增效率和不同片段扩增竞争导致更多非特异的条带出现等。
3.2 微卫星
在基因组中有许多短的衔接重复序列。如果这些短的重复序列的重复单位是2-4个碱基对,就被称为短串连重复序列(STRs)或者微卫星[6]。但是,结果需要进行谨慎的判断,因为其他原因导致的PCR扩增失败会导致将原本的雌鸟判断为雄鸟。利用放射性标记引物和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种误判。[8]
3.3 小卫星
小卫星也叫做数目可变串联重复位点(VN-TRs)。小卫星包含一些衔接重复的序列,小卫星等位基因之间序列的长度会有所不同。在这些特定的等位基因上有5到数10个不等碱基对长度的重复片断,这些相互连接的重复片断的拷贝有几十甚至几千个之多。Miyaki等采用人的微卫星探针33.15探针对南美的13个属中的33个种的鹦鹉进行了性别鉴定,结果显示,这一探针对于金刚鹦鹉种和锥尾鹦鹉种的性别鉴定上意义很大,但是这种方法对一些短尾鹦鹉种和长宽尾鹦鹉种不可用。Graves等采用33.6探针获得了确定的性别特异性条带[6]。
作者:吴建民,武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