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音乐的现代发展-以重庆宝轮寺为研究对象
更新日期:2018-05-10     来源:法音   浏览次数:171
核心提示:摘要宗教音乐以其特殊艺术形式的存在在漫漫历史之中不仅担负着为宗教宣传教义、祭祀法事等向神灵传递信息的重任,宗教内涵也为音乐增添了内在价值,使

摘要
宗教音乐以其特殊艺术形式的存在在漫漫历史之中不仅担负着为宗教宣传教义、祭祀法事等向神灵传递信息的重任,宗教内涵也为音乐增添了内在价值,使其脱离于世俗音乐,成为宗教文化的活化石。
汉传佛教由于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地理风俗经历几千年的发展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做出革新与蜕变。佛教音乐,作为文化遗产,更是紧随发展的脚步,利用现代网络和工具等,种类,形式,传播途径等均发生变化,既是对传统佛教音乐的传承,亦是经历多番波动的汉传佛教面对不同时代生命力的流传。
宝轮寺因其整体寺院管理宣传体制,丰富的佛学活动等能为当今诸多寺庙做一个代表以选为研究对象。
关键词:汉传佛教 梵音 佛教音乐 现代发展
一、引言
1.佛教音乐的历史与起源
朝代总会更替,宗教确不然。它们是洞察古今屹立千年。其中所包含的巨大的信仰力实在令人着迷,随之产生的音乐,灵性,神圣,高贵确又安然地带给所有生物无论种族内心的指引。佛教最初自印度传入中国,部分佛教音乐随之传入。许多高僧在翻译经书的同时亦将佛教音乐带入。相传佛语梵音,故当时均为梵文诵读。佛教音乐又称梵音或者梵呗,梵意清静、寂静、离欲,指佛教徒修行解脱的意思。呗,原指歌咏,因传入中国后将歌咏长行叫做“转读”,专指歌咏赞偈。在佛教讲经,受戒诵经等一切宗教仪式中进行,梵呗称作“作梵”。梁代僧人慧皎在《高僧传中》记载的鸠摩罗什(将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的高僧)的话说:“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见佛之礼,以歌赞为贵。”[1]而梵音与汉语发音、语法等有巨大差异,经翻译后的经书在诵读歌赞时缺少梵乐之婉转、回旋,难以做到朗朗上口,无法表达佛教唱颂的庄严肃穆、庄严,也无法表示僧侣信徒等崇敬之心。“大教东流,乃泽文者众,而传声盖寡。良曲梵音重复,汉音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但记载于西元三世纪陈思王曹植游鱼山,闻空中梵响,清扬哀婉,细听良久,深有所悟,乃摹其音节,感鱼山之神制,作下“鱼山梵呗”,自此,梵音适用于汉语咏唱。佛曲从风格上分,自唐时已有南北之分,南方佛乐清秀委婉,北方佛乐受古印度音乐影响庄严典雅。从内容与形式上分,一类是唱、奏给佛、菩萨、恶鬼等听的,可称为法事音乐或者庙堂音乐,一类主要是唱给现实对象如佛教徒或者俗人们听的,可称为民间佛乐。前者一般渊源古远,且带带相传,不容更易,具有某种神圣性。使用场合与传授方式的特殊性使其成为我国古典音乐珍贵的“活化石”,后者则与各地民间音乐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作者:李彩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