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神信仰下的灾难感知——基于安多藏区雹灾的人类学调查
更新日期:2018-05-11     来源:中国藏学   浏览次数:163
核心提示:结论安多藏区因其海拔高、生态脆弱、地处高山峡谷的边缘地带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冰雹这种局地性强、历时短、来势猛、强度大的自然灾害更是在春夏季频

结论
安多藏区因其海拔高、生态脆弱、地处高山峡谷的边缘地带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冰雹这种局地性强、历时短、来势猛、强度大的自然灾害更是在春夏季频频发生在安多藏区。
而身处在青藏高原的安多藏民在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宗教文化下形成了藏族人-自然-神灵三维模式的独特的相处模式,这种关系使得安多藏族对灾害性天气的认知和灾难的应对方式都赋予了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
安多藏区因为受到本土宗教文化和藏族传统生态伦理观的影响认为冰雹灾害的发生是“山神发怒”所致,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有别于官方认定的本土实践。因此山神信仰作为安多藏区对于灾难感知的核心内容体现的是安多藏民族这样一个群体对于雹灾原因的解释和应灾行动。通过安多藏民的山神信仰观念及官方从气象学和现代科学认定的雹灾原因之间的对比,展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对雹灾原因的解释和应对行动反映出的是不同知识体系下对雹灾观念认知上的差别。通过防雹师要求藏民在神山脚下修建防雹玛尼堆与防雹塔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下政府部门为干预冰雹而引进的现代高射炮,体现的则是现代科学知识与地方传统知识之间存在的差异。同时指出山神信仰观念的产生对安多藏族所处的生态环境保护是有积极意义的,以山神信仰的方式来解释灾因也使得安多藏民族在尊崇大自然的同时得到了大自然给予的惠泽。
本文在对安多藏区典型牧业生计方式红原县查尔玛乡和农业生计方式松潘县水晶乡尕米寺对于冰雹灾害的感知和灾难应对进行考察中发现,基于相同的宗教文化背景以及传统生态伦理观念下,身处不同的地域对于灾难的感知和应对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牧区将冰雹的发生视为具有两可性的,只有在大范围冰雹波及的情况下才会对牧民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农区则不然,只要有冰雹的发生就会伴随着灾难的降临。同时通过不同的应灾主体即普通的安多藏民、僧人团体、政府部门、防雹师这几个群体详细讲述他们是用何种方式、仪式应对雹灾和作出雹灾原因解释的,不同群体对于相同的冰雹灾害会采取不同的应灾方式但其目的都是具有一致性的。这样的诠释也是为了将灾难的发生看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在灾难中更好的去理解安多藏民在冰雹这种灾害性天气下的文化和宗教仪式展现,而非仅仅是关注灾难本身。
同时在藏民族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外来文化与藏族传统文化不断交流、对话的今天,要以一种整体性的视角来看待安多地区藏民族的生活图景发生的改变。面对灾害脆弱性时,安多藏民族是如何跳出社会既有的知识图景经验,不断吸纳科学知识和专家系统知识的。面对不同的应灾主体时,安多藏民又是如何应对各年龄层、僧人、专家学者等团体的应灾实践并有效与地方组织相结合激发相应的社会文化资源,使灾难不再是一个地方性事物的过程的。
作者:泽丹卓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