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象图式解析《阿拉比》中的成长主题
更新日期:2018-05-18     来源:名作欣赏   浏览次数:201
核心提示:摘要: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阿拉比》讲述了一个青春期的小男孩暗恋同伴的姐姐,希望获得对方的好感,却最终幻想破灭的故事。意象图式理论是认知

摘要: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阿拉比》讲述了一个青春期的小男孩暗恋同伴的姐姐,希望获得对方的好感,却最终幻想破灭的故事。意象图式理论是认知诗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从两个意象图式理论即容器图式和路径图式出发,试图分析它们在小说中的投射来描述小男孩追求爱情的幻想最终破灭的过程,揭示小说中小男孩的成长。
关键词:《阿拉比》;意象图式;容器图式;路径图式;成长
1.引言
1.1 作品简介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对世界文坛影响巨大。短篇小说《阿拉比》选自其《都柏林人》“顿悟”小说集,是他早期现实主义小说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小男孩迷恋上了小伙伴曼根的姐姐,却又不敢接近只有默默注视着她。他答应去“阿拉比”集市为小女孩买一件礼物,经过漫长的煎熬终于等到那一天的到来却因为身无分文而无法赶去,最终拿到钱很晚赶到集市,却只看到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调情,他突然意识到了现实的残酷和成人世界的虚伪,顿悟到自己不过是个“受虚荣心驱使和捉弄的可怜虫”。
1.2 前人综述
自二十世纪末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阿拉比》的关注度一直很高,他们的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于创作背景、主题、写作技巧、心理学、文体学、叙事学等方面;其中Morrissey(1982)从叙事角度分析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在这篇小说中的运用,这有助于判断小男孩的语气,以及引导读者的正确思维。Stone(2013)从创作背景分析了小说中的人物的来源,认为这篇小说改编自作者青春期的情感经历。得出只有停止不切实际的儿童幻想,真正看清事实才能获得成长的结论。(2013:349);王占九(2009)从心理学角度对小说主人公的心理体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揭示了他从困惑、绝望到精神顿悟的复杂心理变化历程;李静(2013)通过读者反映批评方法出发解读《阿拉比》,进一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这些前人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该作品,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笔者认为从认知诗学的意象图式角度切入文本更为系统科学连贯,有助于读者通过主人公在不同容器中情感的状态和容器之间的路径移动更清晰的感受小男孩的成长过程,也可以进一步论证用意象图式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的可行性,以此使文学分析角度更加多元化。
2.理论介绍
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的不断再现的动态结构,这种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和结构。它一般可以定义为空间关系和空间中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简单来说,意象图式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进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李福印,2007)Lakoff(1987)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将意象图式主要分为容器图式、上下图式、里外图式、路径图式、部分-整体图式、中心边缘图式等。
作者: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