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更新日期:2021-05-26     浏览次数:169
核心提示:摘要子宫内膜癌(EC)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多数EC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预后较好,但对于晚期或复发、转移性EC来说,

摘要 子宫内膜癌(EC)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多数EC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预后较好,但对于晚期或复发、转移性EC来说,传统的治疗手段效果有限,患者预后较差。1983年Bokhman根据流行病学、内分泌及预后特点将EC分为I型(雌激素依赖型)和II型(非雌激素依赖型),然而在临床应用中该分型手段具有一定局限性。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EC的研究深入分子水平。2013年美国TCGA第一次归纳提出EC的4种分子分型,由于其费用高昂、技术复杂,临床不易获得。2015年Talhouk等提出简易替代分型并在后续的研究中将其命名为ProMisE分子风险分型,包括POLE突变型、MSI高突变型、p53野生型、p53突变型。EC分子分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本文就EC传统分型到分子分型的转变做一回顾,并对分子分型与临床相关的研究做一总结与分析。EC分子分型的不断完善有助于实现临床诊疗中的精准化、规范化、个体化,在精准医学背景下有重要价值。
出处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07-310,313,共5页 Progress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基金 多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设计与产品研发(No:2017YFC011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