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 » 哲学 » 正文
马克思私有财产批判的资本逻辑及其意义
更新日期:2018-06-15     来源:学术月刊   浏览次数:229
核心提示:内容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将政治经济学与哲学人本学相融合,建构与重物轻人的资产阶级经济学不同的人本经济学

内容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将政治经济学与哲学人本学相融合,建构与重物轻人的资产阶级经济学不同的“人本经济学”的首次尝试。《手稿》“笔记本Ⅰ”的私有财产批判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的这一致思理路。首先,马克思发现国民经济学只关注财富分配的物质表现形式,忽视了物的分配背后人的现实生存问题,由物的关系到人的关系,是人本经济学研究主题的转向。其次,“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是对私有财产主体本质的重新界定,马克思发现私有财产的生产与人的具有社会性的生命活动相关,也为人本经济学确立了现实立足点。最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问题的讨论,是资本起源的哲学证明,揭示了人受私有财产统治的缘由,并赋予政治经济学扬弃私有财产解放人类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笔记本Ⅰ;私有财产;“三位一体”公式;异化劳动
私有财产关系是现代经济社会的“斯芬克斯之谜”。在现代社会,工业战胜了农业,资本战胜了地产,结果“死劳动”支配了“活劳动”。然而,国民经济学乃至现代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均以私有财产为出发点,缺乏对人受私有财产统治这一基本事实的批判性反思。马克思在研读国民经济学时一开始就发现了这一理论缺陷,并着手对其私有财产理论展开批判。《手稿》是马克思以哲学人本学视角把握经济运行规律的首次思想实验,彰显了马克思建构与以物为本的经济学不同的“人本经济学”的致思理路。“笔记本Ⅰ”是这一新思路的集中体现,我们将通过“笔记本Ⅰ”的私有财产批判来把握马克思建构人本经济学的思想。领悟和把握马克思这一思想,是我们准确把握现代世界经济结构变迁规律和建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前提。
一、由“物的关系”到“人的关系”:对财富分配形式的哲学省思与政治经济学研究主体的转向
“笔记本Ⅰ”一开始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理论分三个栏目做了独立化处理,这种处理与萨伊对斯密劳动价值论的解读有关。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萨伊将斯密的价值理论系统化为劳动得到工资,资本得到利息,土地得到地租这一“三位一体公式”。“公式”代表了国民经济学财富分配的基本原理。马克思的独立化处理旨在批判这一“公式”或原理。尽管这一批判尚未达到社会生产关系批判的深度,但对“公式”的批判本身具有重要的价值。因为,这个“公式”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自相矛盾的综合体,给人勾画的是一幅经济社会秩序平衡、和谐共生的虚假画面,这是国民经济学仅仅从“物的关系”维度给人们塑造的一个扭曲和颠倒的物象化的世界。马克思没有被国民经济学家塑造观念世界所迷惑,而是透过财产分配的“物的关系”表象层面,深入到了“人的关系”维度,思考“三位一体分配公式”带给人的生存状况问题,其意义不仅“是在为下面更深层次的人本主义本质批判设立对象”[1](P207),而且是为政治经济学探索新的逻辑布展方式。
作者:毛加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