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结合带及其相关疾病超微结构的研究进展
更新日期:2018-06-21     来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浏览次数:162
核心提示:摘要:子宫结合带(uterinejunctionalzone,JZ)是1983年由Hricak等提出,把磁共振成像(MRI)上肌层和内膜之间的低信号带称之为子宫结合带,随后即被

摘要:子宫结合带(uterine junctional zone,JZ)是1983年由Hricak等提出,把磁共振成像(MRI)上肌层和内膜之间的低信号带称之为子宫结合带,随后即被广泛学者所关注,并做了大量研究。已经证实JZ与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就正常子宫结合带及其相关疾病超微结构的研究进展作一简单阐述。

关键词:子宫结合带;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微结构
1.子宫结合带(uterine junctional zone,JZ)
1.1JZ的解剖位置及辅助检查方法
JZ是30多年前由Hricak等首次提出,把磁共振(MRI)T2加权成像上肌层和内膜之间的低信号带称之为子宫结合带。与大多数人体粘膜组织不同,子宫内膜下没有粘膜下层,而粘膜下层的主要功能是防止粘膜层入侵到邻近组织。而JZ就位于子宫内膜与肌层之间,是子宫肌层的内1 /3 ,即子宫肌层的最内层,由内层的致密区和靠外层的应属于固有肌层的过渡区组成。JZ的致密区即是组织学上的黏膜下肌层,中等信号强度的过渡区即是组织学上的血管层,略高信号的固有肌层即是组织学上的血管上肌层,而浆膜下的薄层低信号带是镜下的浆膜下薄层平滑肌束。
随着研究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已经证实,评估JZ的结构和功能的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还包括三维阴式超声(3D TVS)。3D TVS冠状切面再加上一些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晰的看到子宫JZ,在冠状切面JZ是围绕子宫内膜的低回声区域。选择2-4mm厚的多平面重建可以清晰看到所有平面。
1.2JZ的起源及生理功能
子宫内膜和JZ均起源于副中肾管,而外部肌层起源于中肾旁间叶组织。JZ与外部肌层形态相似,但JZ受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影响,与内膜周期性变化相似。在育龄期女性子宫肌层的蠕动只源于子宫内肌层即JZ ,且JZ收缩的振幅、频率和方向的变化取决于所处月经周期的阶段。JZ收缩速度是1.2-1,7mm/s,频率是3-5次/分,在卵泡期和排卵期,可以看到JZ从宫颈到宫底的收缩,而且振幅和频率是朝向排卵的方向显著增加;而短暂的、不对称的子宫收缩波出现在黄体期;在月经期JZ的收缩方向是从宫底向宫颈方向的。在围排卵期精子快速穿过女性生殖器即是由JZ从宫颈至宫底的收缩波提供的[1]。有的学者认为在黄体期非对称性的JZ的蠕动有利于维护囊胚的发育。已经明确了JZ的周期性、规律性收缩在经血的流出、经期止血、快速的精子运输、局部免疫、成功的着床和胎盘植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维持子宫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证实,子宫结合带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扩增能力,具有成脂、成骨和成软骨的分化能力,可作为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2]。
作者:耿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