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 » 文艺 » 正文
论民间独立人物纪录片的表达方式
更新日期:2018-07-04     来源:电影艺术   浏览次数:289
核心提示:摘要:本文以几部著名且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独立纪录片为文本,如周浩导演的《大同》《书记》、徐童导演的《麦收》《老唐头》,在此基础上对于民间纪录片

摘要:本文以几部著名且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独立纪录片为文本,如周浩导演的《大同》《书记》、徐童导演的《麦收》《老唐头》,在此基础上对于民间纪录片导演的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进行研究。以上纪录片均以人物为焦点进行拍摄,导演一方面使用各种方式力求达到客观真实,但另一方面也无法避免自己的表达让观众形成先入为主的看法。
关键词:独立纪录片;人物纪录片;表达方式;真实性
一、中国独立人物纪录片
中国纪录片存在着多重的话语空间,隐含了不同的权力角斗,官方话语、民间话语、西方话语三足鼎立,共同展现了多面的中国形象。独立纪录片是民间话语的代表,区别于政治正确的主流官方纪录片,也不同于西方纪录片看中国的视角,游离于体制之外、个人化立场、资金自筹是它的特点。由于其创作自由,因而记录的内容更加立体、少脸谱化。独立纪录片以人物为记录对象的不在少数,而且相较于同期的官方人物纪录片,独立纪录片更倾向于选择边缘人物作为表现的主体,而不是歌颂伟人或著名人物的丰功伟绩。像是《麦收》、《老唐头》《棉花》等独立纪录片很多都是围绕某个特定的人物或群体展开。当然,除了边缘人物,导演周浩更是将镜头对准了政府官员,《书记》和《大同》(《中国市长》)实现了中国纪录片拍摄对象的突破。不管是社会地位不高的边缘人物,还是处于相对精英阶层的政要,他们的生活故事向国内外的人诠释着不同的中国形象。
观众在既有印象的基础上能通过纪录片探索并不断发现人物新的闪光点。一方面,纪录片里呈现的人物由于边缘化,或自身属于某个群体,带有该群体强烈的印迹,而常人对这些群体有着标签化的认识,因此人物的遭遇和生活大多不会超出我们的认知范围和想象空间。以《麦收》、《大同》为例,观众一旦了解了主要人物的身份——前者为妓女,后者为市长,对于整部片子的基调和环境就有了大体的认识。但是另一方面,人物纪录片将镜头对焦于特定的人物,主角光环往往又会矫正我们对这些人物的看法,《麦收》里妓女也和平常人一样谈恋爱、《大同》里官员是个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等内容可能就不会被我们所想到。正是这些意料之外为它本身的内容增添了吸引力。
由此我们理解为何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导演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来作为人物纪录片的主人公。其实这是讨巧的选择,选择好了一个框架内的人物,以此发散开来表现他的标签化特点,越标签化,越容易吸引观众的兴趣;而人物如若有些特别之处,其标签背后不为人知的东西,引人入胜,则成了境外拿奖和境内备受好评的原因所在。
作者:刘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