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庆祝无意义》
更新日期:2018-07-09     来源:小说评论   浏览次数:226
核心提示:摘要:《庆祝无意义》无意义的主题,既是一个全新的,独立的命题,也是对昆德拉以往作品中讨论的命题的求根式的总结。本文意在通过对小说文本的解读,

摘要:《庆祝无意义》“无意义”的主题,既是一个全新的,独立的命题,也是对昆德拉以往作品中讨论的命题的求根式的总结。本文意在通过对小说文本的解读,展现《庆祝无意义》为昆德拉小说美学贡献的新内涵。
关键词:米兰昆德拉 《庆祝无意义》 小说美学
引言
《庆祝无意义》自2014年问世以来,因其“无意义”主题本身自带的模糊晦涩的特点,在中国,似乎并不像其之前的作品一样,得到广大读者欢迎与评论家的称赞。在所有的质疑之声中,主要包括对其虚无主义倾向的批评和小说内容空泛的抱怨。在笔者看来,这不仅仅是对《庆祝无意义》本身的误读,更体现了长久以来,对于昆德拉小说美学的误解。而这种误解源于昆德拉小说美学自身所具有的悖论,在“无意义”这样总结性的主题之下,被更加放大了。

1.昆德拉小说美学的阅读悖论
在昆德拉看来小说艺术是“一种对人的存在的探寻”,小说“教会读者去对另一个人产生好奇心,去试图弄明白与自己的真实所不同的别的真实”,既通过各种手段,让读者对于小说所展现的“人的存在”产生“共情”。而在这基础之上,在尼采的“上帝已死”的呐喊之后,小说所面对的“不是一个唯一的,绝对的真理,而是一大堆相互矛盾的相对的真理”。昆德拉的小说美学,常常展现的是人的存在中的“相对性”。那么何为“相对性”?即两种彼此矛盾的真理的共同存在,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而昆德拉小说为了展现这种相对性,需要既向读者展现硬币的正面,又展现硬币的反面。小说既要使读者对硬币的正面产生“共情”,又要使其对与之矛盾的硬币的反面产生“共情”。譬如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读者既要理解,因一张照片所产生的对希特勒的罪行的和解,又要明白,永恒轮回不断来砍法国人头颅的罗伯斯皮尔的罪行之不可饶恕。生命之轻与生命之重,作为逻辑命题它们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但作为人的存在的可能性它们却天然共存。昆德拉说“人有一种天生的、不可遏制的欲望,那就是理解之前就评判”。而对于昆德拉的小说,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人们“理解之后”,在互为矛盾的两个命题之间,选择其一,当作小说的主题,仍要“评判”。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昆德拉小说的爱好者,恰恰是最不理解昆德拉小说的人。讽刺的是,昆德拉小说的此种困境,亦是小说本身想要展现的人在现代世界之中的困境。
作者:龚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