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性别二态性对择偶偏好的影响探析
更新日期:2018-09-19     来源: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何颖  浏览次数:152
核心提示:摘 要:择偶是社会成员一生中的重大事件,是人类生理、心理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达尔文的性选择理论和进化心理学角度,回顾国外

 摘  要:择偶是社会成员一生中的重大事件,是人类生理、心理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达尔文的性选择理论和进化心理学角度,回顾国外关于身高性别二态性对择偶偏好影响的已有成果,并进行综合梳理,分析了在不同文化中身高性别二态性对择偶偏好的影响差异;指出现有研究在研究对象、影响因素的整合、研究地域等方面的不足,指出未来关于择偶偏好的研究可从跨文化、跨学科角度出发进行;择偶偏好的本土化研究也需得到重视。

关键词:身高性别二态性;择偶偏好;综述

一、引言

自古以来,择偶就是人生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一直以来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们所关注的重要话题。Edward认为,择偶是双方通过交换自身拥有的资源来换取回报的过程,是一种交换行为[1]。Winch认为,当择偶表现为个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的时候,择偶与人们的各种需求相互影响[2]。Freud强调了与生俱来的性意识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在人类的择偶行为过程中,生理及心理需要的影响因素要大于社会选择的影响因素[3]。所谓择偶偏好,即是当个体在选择配偶时重视的条件或者特征。各国学者也对择偶偏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如社会性因素方面,如个人的社会等级、经济实力等;心理因素方面,如性格特征、求偶动机等;身体形态因素方面,如腰臀比、身高、胸围等。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有关择偶的心理学研究在西方逐渐发展起来,有创造力的心理学家们根据经验总结和实证研究提出了一些择偶理论。目前国内有关择偶的研究虽说是对择偶偏好性别差异的研究,但她(他)们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角度出发,以适龄期的未婚男女、或以已婚男女作被试进行研究[4]。国内对个体择偶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较少,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影响配偶选择因素的探究已经必不可少。

同一物种不同性别在外表上的显著差别成为性别二态性(Sexual dimorphism)。对于人类,两性身高是性别二态性一个方面,也是评价个人有无吸引力的指标,在伴侣选择中起着重要作用[5]。所谓身高性别二态性(sexual dimorphism in stature,SDS),是指男女两性身高的差异值,即男性身高与女性身高之比[6]。本文根据查阅整理的资料,立足于相关研究,将从身高性别二态性对人类择偶偏好的影响方面进行综合叙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关于择偶偏好中身高性别二态性的理论研究

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个体间的交换开始于社会吸引,如果一个人期望与别人的交往会带来报酬,不论这些报酬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那么他就会受到提供报酬的人的吸引。而要使对方承认自己,愿意与之交往,就必须向对方证明自己也是一个有吸引力的人,力争给对方留下印象,表明如果与之交往,对方也能从中得到报酬。假如他成功了,对方接受了他,交往就随之发生[7]。身高性别二态性特征就是一个可以吸引人的因素,人类在择偶过程中总会考虑伴侣身高对自己甚至是后代的影响,因而选择交往的对象也应该是具有吸引力的,并且自己可以从交往对象身上得到更多资源的,于是倾向于选择一个可以给自己提供“报酬”的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