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 » 文艺 » 正文
多部戏曲专业书籍中都以明朝为重要时间节点
更新日期:2022-03-13     浏览次数:97
核心提示:(一)历史源流常德汉剧这一剧种的形成年代现今无文字可考证,在上述多部戏曲专业书籍中都以明朝为重要时间节点,依据是旧时常德老郎庙中藏的有永乐二

(一)历史源流 

“常德汉剧”这一剧种的形成年代现今无文字可考证,在上述多部戏曲专业书籍中都以明朝为重要时间节点,依据是旧时常德老郎庙中藏的有“永乐二年华胜班置”字样的太平缸一口,虽早已毁于民国时期,但五十年代尚健在的高龄老艺人曾有目睹者。华胜班为早期常德高腔班社,班名历代袭用,因此认为明代常德府戏剧活动已颇兴盛,弋阳腔、青阳腔、昆山腔均已流行,后弋阳腔演变为本地高腔,称为楚调。至清乾隆、嘉庆年间,弹腔南北路(皮簧)兴起,《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中对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解释为由于‘安庆优伶’(徽调)的影响,常德一带的秦腔、苏腔于徽调交融,在两湖间形成弹腔南北路(皮簧)。《戏曲音乐史》中谈及此认为弹腔是在皮簧腔形成于湖北后,流传至常德进而演变成的。至于弹腔(南北路)何时成为“常德汉剧”的主要声腔,各书论述并无确定观点,《湖南戏曲音乐集成》的观点是“自乾、嘉之后,高腔,特别是昆腔,开始衰落,弹腔得以发展,进而成为武陵戏的主要声腔而延续至今。”《中国大百科全书 戏曲 曲艺卷》不仅认为至乾隆、嘉庆年间,弹腔南北路(皮簧)逐渐成为常德汉剧的主要声腔,还进一步提出具体年限“1910年前后,弹腔占优势,出现天元、瑞凝、文化、同乐4大名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