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马克思主义能为中国指明前进的道路与方向
更新日期:2022-05-20     浏览次数:87
核心提示:首先,马克思中的首音最终采用了马的译法,而非玛或麦 埋,盖出于两点原因。其一,缘于与中国姓氏结合,使人有一种自来的亲近感。这也是为1907年后大

首先,“马克思”中的首音最终采用了“马”的译法,而非“玛”或“麦” “埋”,盖出于两点原因。其一,缘于与中国姓氏结合,使人有一种自来的亲近感。这也是为1907年后大多数译者所选用的译法,在25种译名中,译为“马”的占15种。在刚作为译名出现的时候,似乎有一部分译者着意凸显“马克思”的外国人身份,强调马克思思想的外来性,故选用“玛”“麦”“埋”等非中国姓氏及“斯”“司”等字眼以有意同中国人名加以区分,这似乎折射了当时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心态。例如“利玛窦”的中译名也反映了这一点,其中的“利”音就并未译为中国人更熟悉的姓氏“李”或“栗”。何况对于传统中国人而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心中仿佛有着泾渭分明的义利之判。在这个意义上,“利玛窦”折射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人的态度与认识。在1907年后,大多数译者都采用了“马”的译法,这似乎是出于消解隔膜感,合乎中国人文化心理的考虑。其二,中国人习惯在其姓前加一“老”字,以亲切称呼富有生活阅历的老者。而这与中国人熟悉的经典故事“老马识途”不谋而合。在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的时代之问。在前路漫漫的求索途中,他们发现了马克思主义,并且也希望马克思主义能为中国指明前进的道路与方向。在此意义上,“马”之译法中还蕴含着革命先辈的殷殷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