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 » 教育 » 正文
从细节中看历史 ——《太平天国运动》课堂设计
更新日期:2018-01-26     来源: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浏览次数:273
核心提示:欢迎投稿《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内容对一些历史事件的交代不清,不利于教学,在教学中发现,课本有一本糊涂账应该捋一捋,向学生交代清楚,更应该关注细节,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对教材的处理。
一、黑夜中的明灯——拜上帝教的魅力
对于拜上帝教课文在引言中只交代了科举考试落选的洪秀全受基督教启发,创立拜上帝教,并以传教为名,发动群众,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指明拜上帝教的教义及其对当时中国民众思想上的启迪作用,即破旧立新的思想解放意识的出现。教学中,我补出了以下细节。
细节一:拜上帝教主张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平均。在实践中经济上的平均进行了尝试,即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政治上的平等没有实现,从太平军兴起到永安封王,太平天国领袖从洪秀全变为杨秀清。而且永安建制形成了一整套的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
细节二:团营变故,突生“两神”,形成多元化的宗教领导体制。天王、东王、西王三人可代天行事。1848年初,冯云山在花县被捕入狱,洪秀全赴广州设法营救。此时拜上帝教教徒群龙无首,在这一关键时刻杨秀清、肖朝贵二人以天父、天兄附体的机智帮助拜上帝教度过了难关。从此在这一宗教内部出现多元化的领导机制成为合法,而且杨秀清、肖朝贵二人以天父、天兄附体的直接干预和操控拜上帝教也从此成为合理的规则。于是,拜上帝教内部出现了三个宗教领袖——天父、天兄和洪秀全,其中具有天父身份的杨秀清这个领导集体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可以代天(上帝)行事,让洪秀全跪受他这个所谓上帝代言人的旨意,甚至对洪秀全的错误可以名正言顺的公开的惩治。
二、星火燎原——从金田起义到建都天京中权力转移
课文交代,永安突围北上,连战连捷。过于简略。对全州战役中冯云山的牺牲和长沙战役中肖朝贵的牺牲等影响太平天国以后的发展的重要历史史实没有交代。这是太平天国的重大损失之一,同时,从金田起义到建都天京中洪秀全大权旁落,杨秀清权力膨胀,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细节三:永安封王,已显等级。永安封王,使杨秀清真正成为行政、军事领导。洪秀全称天王后,正式宣布建立太平天国。同时建立五军主将制度,洪秀全又拜军师,拜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韦昌辉为后护又副军师。 冯云山劳苦功高,又极富才干,在起义前也俨然拜上帝教唯一军师,如今屈居杨、萧之下,只是个副军师。永安封王,明确宣布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封王就是分配等级,势力之争。杨秀清为首的烧炭党势力最大,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知识分子代表冯云山功劳最大但因势力弱小位居第三,且受制于东王。韦昌辉以地主身份关系微妙,石达开虽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但势力弱小位居最末。
细节四:按冯云山制定的军师负责制,由正军师杨秀清主持一切大小军政事务,全国国务,各方向正军师禀奏,由正军师杨秀清发出诰谕指挥。在冯云山的设计中,国家元首是“主”,行政长官却是“军师”,为“朝纲之首领”,负责办事,“主”洪秀全则无事一身轻,独自偷欢。在太平军进军的过程中,杨秀清与萧朝贵联合发布了《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和《救一切天生天养谕》三篇声讨清王朝的檄文。之后由杨秀清、肖朝贵二人领导太平军战斗,洪秀全成为拜上帝教教主,渐渐被神化,脱离了太平军战士。这一点可以课本第57页“历史纵横”1853年和1861年杨秀清和洪秀全拒绝英国使者的无理要求中可以看出。
细节五:1852年全州战役中冯云山牺牲和长沙战役中萧朝贵牺牲,失去监督东王之力,权力失衡。
三、迷梦破碎——积重难返中败亡
课文交代,永安突围以后,各地反清势力闻风响应,太平军迅速壮大。其实太平天国的悲剧却逐渐蔓延,成为蓬勃发展中积重难返的症结。教学中补出以下细节。
细节六:过早的成立政权激怒了清政府。应该与朱元璋那样“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并应该积极配合各地起义,形成革命力量的联合。在广西蔡村江大战后,三合会起义部队纷纷投奔拜上帝教,罗大纲,邱二娘,苏十九,张钊等都加入拜上帝教。但是洪秀全过于强调入教,要接受拜上帝教的信仰,接受教规的约束,致使除了罗大纲留下来并成为骨干外,其余三合会部队逐渐散去,张钊甚至成为拜上帝教的敌人。定都天京由朱元璋势力的发展可以看出,过早暴露了自己,使革命的大本营基本上长期处于清军南北军事力量的围攻夹击当中。在此形势下,置南京外围的江南、江北大营于不顾,同时派出两支部队,北伐京师,西征长江上游,过于分散兵力。
细节七:北上东进之争,凸显了东王跋扈专权。太平军打出广西进入湖南后,内部产生了怀恋乡土、不愿远走他乡的思想情绪,领导集团内部对下一步的战略行动,也产生了各种想法,或进军广东,或先行入川,或回师广西。这时,杨秀清力排众议,主张进军两湖,专意金陵。这一意见的贯彻执行,把太平天国起义从广西一省推向了全国范围。太平军占领武昌之后,又面临著新的战略决择,即下一个打击方向应该指向何方?这在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中又产生了各种议论:有的主张以武昌为都城,遣兵北伐;有的主张进据中原,以河南为业,有的仍坚持进军金陵,据为根本。几种主张一时统一不起来,最后杨秀清“托天父降凡,今其直犯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