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 » 教育 » 正文
图形/背景理论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解读
更新日期:2020-10-14     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作者:伍思涵  浏览次数:136
核心提示:2.图形/背景理论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解读下面将用图形/背景理论解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

2.图形/背景理论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解读

下面将用图形/背景理论解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解读这首诗我们要了解诗歌创造的背景,如果激活了背景知识图示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这首诗歌,感悟诗人的情感。唐肃宗乾元三年(公元 760 年)春天,杜甫甫借助众亲友之力,在成都浣花溪边盖成一间茅屋作为自己一家人的栖息之所。可是到了八月,屋顶茅草被秋风刮飞,大雨又接踵而至,彻夜难眠、思虑万千的诗人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杜甫就像摄影师一样,为我们记录下了这一段茅屋被秋风吹破的动态画面。第一句中,深秋是背景,而狂风得到了凸显,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脑海中呈现出狂风大作的场景,但是狂风要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即被它刮到的物体), 才能表现出来。随即作者将镜头聚焦到被风吹动的层层茅草上来。读者的视线随着被狂风刮走的茅草不断移动。杜甫在短短的一句话之中运用了三个动词:“飞”“渡江”“洒”,将茅草的运动轨迹呈现在读者脑海之中。这几个动词的使用使得茅草作为图形,凸显于“江郊”这个背景之中。茅草在大风驱动之下的运动结果是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飘得高的茅草挂在了树上,飘得低的茅草飘动辗转,落在了低洼积水的地方。读者的视线随着杜甫的镜头从高处的茅草转向地面上的茅草。从诗的第二部分开始,镜头由远及近,镜头一转从茅草落到了人物:一群孩童身上,他们当着杜甫的面把茅草抱走。而且这几句话中一直作为图形的茅草屋、茅草变成了背景,孩童们成为图形。随着孩童抱着茅草进入到竹林里面去,图形(孩童)慢慢淡化与背景(竹林)慢慢交融。正是因为图形/背景的转换,作者将孩童的恶作剧描写地活灵活现,突出了孩子年少无知时的顽皮行为。随后镜头聚焦到作者身上。与调皮的孩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的年迈且无奈的杜甫。这是作者本人首次从摄像机后走了出来成为镜头的焦点,此句之前的图形“茅”和“南村群童”的动作即“茅飞”和“公然抱茅入竹去”为此时的图形(杜甫)的动作做铺垫,深刻表达出杜甫所遭遇的不幸和他面对困苦生活的无奈。诗歌第二部分伊始,杜甫重新隐藏到了摄像机背后,开始拍摄天空。图形是慢慢变成黑色的云朵,背景是阴暗迷蒙的天空。随后镜头拉远,云朵和天空一道变成了背景即灰暗的天色。接下来镜头由屋外的天色转到了屋内的“布衾”,“布衾”成为图形。由于被常年使用,再加上自己的孩子睡像不好,蹬破了布被的里子,布被已经破烂不堪。再加上阴雨连绵,“床头屋漏”(图形)全部被淋湿。长夜漫漫,整间屋子和布被潮湿不干,作者难以入眠。这几句细致入微的描写,是对作者真实生活的写照。通过对图形(“衾”,“床头屋漏”)的突出,诗人艰难困苦的处境跃然纸上,不禁令读者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