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 » 教育 » 正文
莎士比亚文学重译研究:从静态对等到动态对话话
更新日期:2021-02-22     来源: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作者:屈扬铭  浏览次数:116
核心提示:2. 莎士比亚文学重译研究:从静态对等到动态对话话目前,针对莎士比亚文学的重译研究主要围绕莎翁所著戏剧及诗歌展开。部分研究从实践出发,多集中于

2. 莎士比亚文学重译研究:从静态对等到动态对话话
目前,针对莎士比亚文学的重译研究主要围绕莎翁所著戏剧及诗歌展开。部分研究从实践出发,多集中于文本翻译,关注群体性误译(刘云雁,2014)等翻译中的具体问题。如陈国华(1997a,1997b)提出,译莎剧应以对原文意思的准确理解和充分表达为基础,同时尽可能近似地再现原作的文体和语体特点;同时区分文本内莎学和文本外莎学,建议编撰一套莎士比亚伴读,以反映文本外莎学的最新成果;为还莎剧的本来面目,应直接以古本莎士比亚作为译本的底本,参校现代诸版本。此类研究多从文本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对等,规定性较强。但同时,该类研究认识到莎学与莎士比亚文学翻译的密切关系,并指出了版本选择的重要性,这些内容为描写译学研究明确了描写对象、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着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学界认识到翻译并不是在真空中开展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在一定历史文化语境下进行的跨文化交流行为。在此影响下,学界也将莎士比亚文学重译置于历史和社会文化语境下考察,不只静态地对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更着眼于重译过程中各因素间的动态互动关系,从而解释译本不同的原因。研究焦点从翻译产品转向翻译主体,或聚焦重译的动因(宫宝荣,2016)与对原著经典化生成的作用(张蕾,2020),或聚焦重译中的文化取向(李正栓、王心,2019)或语境对话(孙建成、温秀颖,2007),亦有学者(谢桂霞,2018)以西方重译研究框架为基础,从“谁的重译”、“为谁重译”、“如何重译”、“何时重译”等问题出发,系统研究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重译。相关研究将讨论重点放在作为译文生产者的译者上,探究译者与一定历史时期下社会文化语境的互动,从而回答重译为何产生、重译为何如此。研究普遍认为,由于译者所处历史时期不同,文字表达、审美观念等意识形态有所不同,特定读者(戏剧翻译同时包括舞台演员)与读者期待也有所不同,这些都影响了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而译者的教育背景、个人经历、文化背景等因素也影响译作语言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