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 » 教育 » 正文
让英雄故事千古传——《大禹治水》核心教学价值的确立及目标达成策略
更新日期:2018-10-22     来源:教学与管理   作者:陈辉  浏览次数:146
核心提示:《大禹治水》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从体裁上讲是一篇神话故事,主要叙述了上古时代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从体裁上讲是一篇神话故事,主要叙述了上古时代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故事,大禹的奉献精神代代相传,成为后世颂扬的英雄。

    一、研读文本确立核心教学价值

神话,英文“myth”,来自希腊语中的“mythos”,意即“言说”“故事”或“传说”等。用虚幻的想象和夸张手法,以艺术的方式,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隐喻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神话的鲜明特征是“神奇”,人物形象奇特,故事情节充满着神奇的幻想和想象。神话多以口头形式存在,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会出现类型化主题和人物。神话类文本作为传承传统文化被选编进教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因此,神话文本“核心教学价值”的内容应体现神话“这一类”文体独有的特征,既包含其深刻影响人类的思想内涵,又包含其独特的体式特征。

神话文本的本质是“想象”,通过“想象”进入文本,能更好地领悟神话的“神奇”。细细地品读这则故事,不难发现,故事本身给我们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从第一自然段“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可以想象洪水的凶猛,人们因洪水而无家可归,这是大禹决定为民治水的起因。第二自然段大禹因治水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这里的“千”“万”“九”是数字虚指的运用,通过对“千辛万苦”“千山万水”“九条大河”“九座大山”等词语的涵泳、品味、感悟,在想象中感受禹治水历经的千辛万苦,体会神话虚化、夸张的语言风格。神话故事富含诗性因子,具有语言夸张、情理交融、虚实相生等言语特征。用关键词语作珠链,串联起散落的内容,使语言训练与内容把握相得益彰。比如“走遍”“察看”“挖通”“劈开”“引导”这些动词的背后都体现了大禹治水之艰辛、工程之浩大,禹做到了常人所不能及的事情,这也是这个故事的神奇之处。第三自然段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文中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却让读者心生困惑,大禹治水13年,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他为什么一次都没有进去看一看呢?这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的空白点。“13、三、一、十”这几个看似普通的数字正体现了大禹为了百姓的幸福,而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为了大家,他舍弃了小家。课文第四自然段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从此以后有饭吃,有房住,这样的日子就是“安定的日子”。像大禹这样,一心为民办好事,才是真正的英雄!他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从几千年前就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 结合神话类文本特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目标的要求“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阅读浅近的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故把立足于“品读关键词,从整体把握神奇的故事情节以及了解夸张虚指的运用”作为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