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 » 哲学 » 正文
美者是道德上善者的象征-论美与善的关系
更新日期:2016-03-12     来源:深圳大学哲学系   作者:罗晓艳、李泳梅  浏览次数:1806
核心提示:美与善作为两种价值观念,是美学和伦理学一直关注的问题,两者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界有不少人已经论及,但仍然没有达成一致的见

美与善作为两种价值观念,是美学和伦理学一直关注的问题,两者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界有不少人已经论及,但仍然没有达成一致的见解。关于美与善的定义及关系,本文沿用的是已成一家之言的康德(Immanuel Kant)的观点。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郑重地提出关于美与善二者关系的命题——“美者是道德上善者的象征”。要理解这个命题,我们必须先对“美、“道德”、“善”以及“象征”几个关键词在康德哲学中的定义,有个大致的了解。

我们先来看看康德是如何定义“美、道德、善”三者的。康德将“美”定义为“在纯然的评判中(不是在感觉中,也不是通过一个概念)让人喜欢的东西。”康德认为美是非功利的、无利害的,但是当通过艺术(而非自然)来体现美时,美就成了有条件的美、与善相关的美,这个时候,美指向道德这一目的。那么,何谓“道德”?康德认为,判定一个行为是否是道德的,要看它是否“按照一个同时在自身包含着自己对每个理性存在者而言的普遍有效性的准则去行动”,也就是说,真正的道德行为,是对包括你自己和他人在内的每一个理性存在者而言,都必须按照一个普遍有效的准则来行动。把人当作目的,从他人的角度出发来采用自己的准则,这是作为理性存在者的一种责任,康德通过对道德准则的设定,将道德上升成为意志的善。至于“善”,这个概念在康德那里是派生性的而不是自足性的,他认为理性原则或先天法则直接规定意志,按照这种意志的行为,本身就是善的,“善和恶的概念必须不是先于道德法则,而是仅仅在道德法则之后并由道德法则来规定”,因此,善的概念派生于道德法则,二者具有同一性。康德认为,善的概念,是评价我们行为的全部价值时,永远居于首位的概念。当美者是出于对道德的表达,并且与善的概念相结合时,美者的理想便能够得以实现。[pagebreak]

我们再来看“美者是道德上善者的象征”中“象征”的含义是什么,它又是如何作用于美与善两者之间的。康德把“象征”规定为一种理性概念上的直观,它所表明的,是象征物与被象征物在形式上存在的一种具有反思性质的相似性。为了对这种相似性进行清楚的阐释,他列举了以下关于美与善之间存在相似性的四个方面:首先,美与善都直接地让人喜欢;其次,它们让人喜欢,无关任何兴趣;再次,在对美者的评判中,想象力的自由与知性的合法则性被理解为是相一致的,与在道德判断中,意志的自由与普遍的理性法则被设想为是协调一致的相似;最后,评判美者的主观原则被表现为普遍的,亦即对每个人都有效的,与道德性的客观原则被解释为是对一切主体普遍有效的行为准则相似。i3](第5卷,判断力批判,P368-369康德认为,当某人对美的认识,超升于感官印象的单纯感受性,并且服从于某一普遍的有效规范下时,其对美的评判的主观原则是对每个人都有效的,在这个前提下,美才让每个人都喜欢、美者才是道德上善者的象征。

当某人将审美建立在一种超感性(即道德,而非感性愉悦)的基础之上,并自己思考为服从于某一普遍有效规范下的成员时,美在这个意义上象征善。美感直观和一般的直观不同,美感直观需要以更高级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素养为背景。比如在灯红酒绿的迪厅,打扮怪异的人群的肆意扭动、吸食大麻等刺激药物后身体的疯狂舞蹈,在有健康审美情趣的人来说不仅不美,反而奇丑无比。相反,舒适的衣物、简朴的生活、高远的情怀,所体现的是善,同时也是美。

美与善的关系如此密切,以致美不能单独存在。如康德所说“如果美的艺术不是或远或近地与道德理念结合起来,惟有道德理念才带有一种独立的愉悦,那么,后一种情况(按指精神麻醉)就是这些美的艺术的最终命运了。它们于是就只是用做消遣,当人们越是利用这种消遣,以便通过使自己越来越无用和对自己越来越不满来驱赶心灵对自己的不满,就越是需要这种消遣。”3iiiiiii](第5卷,判断力批判,P340美须以善为依托,利用其自身直观的特点,以唤起人们美好情感的方式将善的内容表达出来,引起人们对善的感知,从而达到从美的角度出发去实践善的目的。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以怎样的方式来体现美呢?美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如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等,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艺术美。艺术是现实的模写和反应,是思想的集中和凝练,是艺术家用美来表达现实社会的一种方式,它承载着陈述道德和探究道德的任务。

 作者分别是:是深圳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罗晓艳、深圳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李泳梅。

2024-04-02• 诚信意识和语言规范性较弱
1.制造或传播网络谣言、不实信息在网络空间中,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超乎了人们的想象,大学生从网络空间中获取信息已经成为生活常态[2]。但网络...
2023-04-12• 培养献身革命的道德崇高感
最新的研究成果,本论文的主要观点为美育视角中的革命文化教育,在价值指向上强调引导学生在艰苦革命生活与美好现实生活的比较感悟中传承红色文化精神...
2023-03-31• 学习理解是学科关键能力生成的基础
一、学习理解力的培育及评价学习理解能力属于初级阶段能力,其包涵三个具有逻辑关系的层级:即观察体验了解认识记忆概括。学习理解是学科关键能力生成...
2022-08-25• 促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1、专业化取向明显当前各大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均以课堂讲授为主且为大班式教学,重视从理论层面介绍心理及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原理、理论...
2022-08-19• 乐与道德大有关系
一、民国知识分子美育乡建的初步探索:美育一词起源于西方,20世纪初王国维最早将美育理论引进中国并将其置于教育角度与中国传统理论相结合,从而提出...
2022-08-17•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观
1. 水环境保护类课程思政元素 新工科背景下,高等院校水环境保护类课程人才培养,通过课程体系科学设置、实践教学条件优化、 教学方式改革、创新创业...
2022-08-17• 岗位技能和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
1.知层面的生源主体新样态:国之大我,增强高职学生的追梦精神 随着我们经济高速发展,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技术型、创新型、复 合型技术能手和...
2022-08-17• 实际教学中回答落实课程性质
三、树立信心,扎实践行2022年版课标从修订到这次正式颁布,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原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分别实施了20年和10年以上,根据课程...
2022-08-02• 遵守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道德
一、根据课程目标与特点深入挖掘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点心理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课程要求学生能综...
2022-08-02• 中国文化典籍在匈牙利翻译和传播
一 《道德经》在匈牙利翻译和传播的第一次高潮斯托伊奇伊万(Stojits Ivn)翻译的匈语,取名为(Lao-ce letblcselete[Lao-ces wisdom of life])[],...